最近看了一篇有关博士生读文献的文章,文中一些有关研究生读文献的观点,别具一格,如博士期间读文献应从做一篇小论文开始,且博士生读文献应慎之又慎、宁缺毋滥等。这与我们老生常谈的要多读文献的观点相违背,一开始确实令人匪夷所思,但细想之后,又觉得说的很有道理。
下面我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做一个摘录和整理,然后结合自己的学习、研究和教学经历谈谈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提高文献阅读能力的心得体会。
文章讨论的是研究生(如博士生)的读文献问题。说的更具体一些,就是在博士生入学后选题开题阶段。在这个阶段,导师常常会指定或建议一个方向,然后给学生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学生开始大量阅读文献,为开题做准备。在科研起步阶段强调多读文献的观点已是老生常谈,十个老师中可能至少有八个在指导学生时都会这样谆谆教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者反其意为之,认为博士生读文献应慎之又慎,宁少勿滥。
可以说,大量阅读原始文献是博士生开启科研之旅的必经之路。其中,两种情形比较常见:一种情形是在读博士期间内,博士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一种彷徨、无助、苦闷、老虎吃天无处下手的阶段;另一种情形是对于一篇论文,翻来覆去看还是看不懂,看得迷迷糊糊,过不了几天就忘得差不多了。
作者提出了三个疑问:为什么不懂?是不是看得还不够多?看多了就会有感觉了吗?其回答是否定的,即“让一个未入门的科研新手去大量阅读原始文献,其实是不妥当的!”、“看得再多也不懂,光靠看文献,是不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学术水平的”。这个回答听起来让人有些灰心和沮丧。
作者提供了支持上述观点的四条依据,具体如下:
第一、只有经历了完整的科研过程,并且自己写过论文的人,才能真正读懂别人的论文。
第二、读懂的必要条件是读者与作者应处于平等的位置,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根据自身的经验,揣摩作者的知识背景、思路和写作历程。
第三、阅读(尤其是科研阅读)不是获取、吸收知识,而是猜测和验证的过程。猜测是指,人在阅读的时候,需要用自己掌握的先验知识去做信息的预测、补充和逻辑的连缀。也就是说,理解到的意思大多都是猜出来的。验证是指,阅读别人的作品其实是在验证自己的想法。读者在阅读时是抱有目的的,即快速地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忽略掉自己不关心的东西。
第四、阅读理解是一个互动过程。只有读者和作者你来我往地过招,读者才能真正读懂作者对研究问题的思考过程。新手读不懂,是因为永远被动接受,缺乏互动。
简言之,初学者读不懂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①还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科研过程;②和作者处于不对等的位置;③还不具备猜测和验证的能力。
可以理解,一个新手看完上述“悲催故事”,一定近乎绝望。那么,如何才能破解这个几乎无解的难题——在不对等的位置上提高文献阅读能力呢?作者提出了除大量阅读文献之外的另外两条路径:一是写作练习,它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二是静心思考,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可以促进读者对问题的真正理解。
针对文献阅读,作者提出了“正确入门方法”,即:
第一、将目标定为先写一篇小论文。应该迅速着手“处理”一个简单的问题,尽快写出自己的第一篇小论文。
第二、阅读文献,先将阅读范围定小一些,集中于一个小点。一般而言,与具体问题相关的较近文献阅读量不超过10篇。
第三、先通过泛读,了解背景,定位问题。
第四、着手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再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选读一些文献章节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
另外,还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一个是在初始阶段一定要做一些较简单的小练习题,并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完成这些小练习,重视练习过程,其目的是培养科研感觉、学术自信和提高文献阅读能力。
另一个是最好由导师来指定这些小练习题,因为导师的经验较为丰富,且在科研过程中积累了一些价值不甚高的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可以供你练手。
作者认为,新手能够写出两三篇较高水平的论文之后,再去读文献,就真正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800万大学生都在用的免费论文查重平台
本文由PaperPP论文查重系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aperpp.com/news/74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