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是检验我们对于所研究领域知识掌握程度的直接利器,也是我们进行查漏补缺、继续完善知识体系的最好工具,更是我们与同领域诸位老师、专家学习交流的最好方式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如何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谈及一篇高质量论文的完成,我认为最重要且最基础的一步是:提好问题。
第一,刚接触课题研究时,大多时候是不知道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的,通过提出问题,可以引导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脉络和尚未思考到的漏洞,不断修正学术方向,简言之,就是通过不断“怀疑”自己,进而找到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第二,每一篇论文其实都是在具体回答某一个问题,提的问题有多准确,就直接决定着自己“回答问题”、也就是论文撰写的精度和准度——论文定位是否准确也是判断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学会从问题下手,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第三,“提出问题”也是我们在阅读大量文献后最应具有的、也是纵观我们研究学习生涯中最必不可少的一项意识,这是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绝佳方式,提出问题后寻找对应答案的过程,不但能加深记忆,更是能快速筛选所需要的学术信息,让学习的过程更加高效精准。
当然,“提出问题”只是现象的第一步,要想提出一个好的问题,首先要具有成熟的学术思维能力。在阅读文献、学习现有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要掌握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以及调查能力,培养多向思维的能力——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系统思维、非同一性思维等,这些都是构建成熟知识体系的必备思维。此外,切不可一味接受,无论何时都保持着批判能力,敢于质疑和否定,才能更好的创新,乃至推进相应领域的科学进程。处处留心皆学问,盯住问题,保持批判,信息整合,推进进度,直至完稿。
高质量论文应该具备创新性、学术性、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和可读性等特征,下文将选取其中几点稍作探讨。
1.学术性
这里单就科技文章进行讨论。学术价值是科技论文的第一判准,对于实验观察等方式得到的学术结果,要用学术的语言和阐述规范进行分析和总结,要站在一定的学术理论高度,并且要形成科学的见解。“从实质而言,科技论文的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作者在认识上的深化和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的过程。”
也就是说,对某一现象或成果,需要以小见大、以浅见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现象背后蕴藏的客观规律,而论文的重要任务,就是将此规律以科学且精炼的语言总结和表述出来。
2.创新性
Science期刊对创新性的解释是: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的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一篇学术论文的创新程度可能大也可能小,但一定要有一些独到之处,这篇论文才有意义。最浅显的道理是:一篇论文创新性的大小,决定着它能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发表,因为创新性直接代表着论文学术价值的多少。创新不容易,但如本课程所言,创新的前提是:保持好奇心,强化创造力。唯有这样,才能“开拓新领域,探索新方法,阐发新理论,提出新见解”。
3.科学性
前人对科学性的阐述是:在立论上,不应带有个人的好恶和偏见,不能主观臆造,要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具体行动中经常容易陷入自己主观臆断的陷阱。这就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日常中就要培养自己客观、批判思考的能力,在完成提纲、完成段落和完成文章等各个阶段,要随时反思自己的论据、信息、语言是否掺杂个人色彩,要站在读者或者反面的角度不断度审视自己的成果。
有时候,单凭自己检查是很难发现的,此时就需要多与导师沟通请教、多阅读不同角度的文献材料等,通过汲取外界观点信息不断反思。
4.可读性
关于这一点,我联想到1984年,语言学家John Hinds提出文化和语言的一种分类方式:作者责任型(writer-responsible)和读者责任型(reader-responsible)。其中,作者责任型意味着表达者需要承担着主要的沟通责任,需要更加注意措辞的精准、易于理解和避免歧义;读者责任型则将大量的信息都隐藏在语境中,对读者的背景知识要求相对更高。反思自己以往的论文写作方式,明显偏向于读者责任型,未必是件好事。
在后续的论文写作中,我应该在尊重对应期刊写作习惯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逻辑衔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减少读者的阅读负担。当然,一些硬性条件也是增强可读性的因素。一篇学术论文的题目、摘要和关键词以其高度浓缩性,基本决定了论文能否被期刊所采纳以及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这就需要我对文章有更加完整的构思,对文章中的学术思想阐述、研究背景等信息的表达不断推敲斟酌,力求做到结构严谨,内容充实,在论述时做到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语言规范生动。
800万大学生都在用的免费论文查重平台
本文由PaperPP论文查重系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aperpp.com/industry/73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