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论文评审标准很多,但是通常会包括这三项:论文选题是否合适、对以往研究是否了解、论文格式是否符合规范。
第一是新文献(新问题)。使用新文献,通常能带来新的话题和新问题。
比如我的一个博士后,出站报告是关于甘肃图书馆收藏的一百多本民间戏曲抄本,这些抄本以前从来没有公布过,但是这些新材料对研究西北戏曲的发展演进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客观来讲,现在让一个学位论文用全新文献的话,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如果能够使用新文献或提出一个新问题,是会让老师眼前一亮的。
第二是新领域。这类话题可能是之前大家没关注,或者关注不多,这也是一种“新”,尽管文献可能不是最新,但是这能开拓一个新的领域。
比如今年我的一个博士,他的毕业论文网上匿名评审得了三个优秀,这是很难得的。他的论文是研究明代“琴”艺术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这是有一点跨领域的。通常文学除了跟视觉有关,跟听觉也是有关的。他研究的就是一个人的琴艺术修养对他的诗词是否有帮助,在他的诗词和文学作品里面对听觉的关注会不会更多,而且更关注琴这种艺术形式与文学之间内在的互通关系。
第三是新角度(新方法)。在这方面,对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北大陈平原教授的博士论文,讲的是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他用了西方叙事学的方法谈中国小说是如何从古典形态演变为现代形态,用的非常好。如果能真正的用西方文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这是挺好的。但是大家在用新方法、新视角时,要注意方法的有效性。
另外,大家写论文时要注意对论文创新的要求应有度,不能为求新而求新。
1、问题意识。什么是问题意识?简单来说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
现在有些同学的论文只写了“一半”,什么是只写了“一半”呢?通常一篇完整的论文应当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论文仅提出了问题,描述了一些现象,但是没有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背后的本质和原因是什么。
例如,中国古代小说的插图到清代特别是晚清时期,小说里插图不再那么写实,而是更接近戏曲中的“脸谱化”插图。有个同学关注到了这个现象,这个很棒。但是他的论文只描述了这种现象,没有写完,没有写为什么产生了这样的变化呢?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这就是问题意识,也就是说同学们在写论文时要思考,自己分析和解读这么多文献,到底想干什么?
2、有深度与广度。如果论文的创新性没那么高,使用的材料也是别人用过的,但是如果能写出深度和广度,也同样会是很好的文章。
比如研究中国诗与小说两个文体直接的关系,诗作为一种文体进入小说后,给小说带来了哪些改变?比如对小说的表现力、内涵、文体,作为小说的重要情节,对人物的塑造有哪些影响。当然这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已经有人在研究,但是如果你能研究得很有深度,把上述问题解决得很好,也会是一个不错的学位论文。
广度就是你的学术视野。研究一个文学现象、一个作品、一个流派时,要关注到“前后左右”。
比如研究一个作家,“前”是这位作家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和师承;“后”是这位作家的作品在后世是如何传播和接受的;“左右”是他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他的个性是怎样的?同样一个文学现象在中国与在日本、在西方相比会怎么样?
3、独特性与共性。有些同学把共性当成个性来研究。
比如研究一个作家,会谈到他的出身、交友和作品特点,比如重视亲情、热爱自然、注重格律、注重意向等。但是这些是人类的共性,这些特点放在其他作家身上,也是成立的,所以在研究一个小作家的时候,显然不能用研究大作家的方法来研究。在研究一个作家、一个流派时要把握住什么是共性、什么是个性。
推荐阅读:《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毕业论文》
800万大学生都在用的免费论文查重平台
本文由PaperPP论文查重系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aperpp.com/industry/32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