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的基本框架是“问题-答案”或者说“疑难-解答”:或者是回答问题,或者是解答疑难。对一篇论文的建构和构思应当大体上遵循这个框架。在此,经典的论文划分方式是三分法:导论、主体部分和结论。
导论的目的是通过准确地提出问题或提出疑难而找到论文的主题。在对主题的寻找中,无论如何都应该考虑需要处理的文本篇幅长度。较短的文章总是伴随着较为细小的问题。如果以“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是什么?”为题写一篇六页的论文,这实在是选了一个糟糕的题目。大多数学生作品的毛病不是因为他选了一个细小的题目,而是一个过于宽泛的题目。一旦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题目,就不应该畏惧于使用极其明确的措辞。比如,“这篇论文的目的是回答以下问题”。原则上,清晰和透明绝不是文体的弱点。除了准确地提出问题,在某些情形下还应该界定:哪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或疑难是您明确不想讨论的?
成功的导论还包括简短的动机陈述:为什么您认为所探讨的主题是意义重大的?为什么它会引起哲学读者的兴趣?当您参照其他作者的前期工作或加入正在进行的辩论时,您可以特别轻松并完美地回答这个问题。相应的措辞如下:麦克道尔(1996)试图用论点(Argument)Y来支持论题(These)X。下面我将说明,这个论点是经不起批评式检验的。而在篇幅较长的论文中,除了要交代与前期工作的这种关联以外,还需要交代关于目前研究状况的概述。
最后,导论应该包括对论文构思的概述(视论文篇幅长短而定)和对结果的展望。必须通过一个表述清楚的论题来呈现结果,对于这个论题,您将在论文的主体部分展开论证。您不仅可以用这些信息帮助读者,也可以帮助您自己掌握对全文的概述。
在一篇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要做的是展开诸多论点,在其帮助下回答导论中提出的提问(Fragestellung),或者解答所提出的疑难(Problem)。一般而言,主体部分被划分为几个论证步骤,如有必要,可通过章节和相应的标题相互隔开。每一个论证步骤都必须在一个清晰可辨的推论关系中,即每一个步骤都必须通过前一个步骤来证明,如果必要的话,可以引入额外的辅助性前提。任何不能对回答导论中提出的问题有帮助的东西,在这里都是多余的。切记不要把文字和时间浪费在那些不能给予您的主题任何论证性支持的地方!
在主体部分的结尾,在导论中被提出的问题需要得到尽可能简洁的回答或解答。在这里您也不应该回避明确的措辞,比如“因此,对这个被提出的导论性问题的回答如下”。
原则上:在一篇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您必须提供您自己的论证工作。对他人意见的复述(A主张X,B反对Y)不能代替论证!因此,您应该在写文章之前仔细计划这一部分,并彻底检验各个论证步骤。作为作者,您要对论点的可信性负全部责任。
结论本质上是您的结果的一个简短总结。因此,这里不应再提出任何进一步的论证。在此,撰写一个简明扼要的总结是一个不应该被低估的工作,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再一次回顾和评估所提供的回答或对疑难的解答。您的论证真的有说服力吗?您在开头提出的论题是不是令人信服地基于您提出的论证?有没有考虑到可能的反对意见?通常情况下,只有在回顾时,一篇学术论文的结果才能得到充分评价。
对于较长的论文,通过扼要重述的总结还可以引出前瞻(Ausblick)和跟进式问题,后者可以在文末简单提示。但在此也要注意,不要完全遗忘了那个引导着你的核心问题或疑难。
推荐阅读:《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怎样写出来的》
800万大学生都在用的免费论文查重平台
本文由PaperPP论文查重系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aperpp.com/industry/2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