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论文从酝酿到开题到写作,再到修改到发表,它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放大到整个学术生涯来说,从研究生到博士到讲师再到副教授到教授,它也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我给它提炼出来四个划分阶段,第一个就是认知阶段。
所谓的认知就是我们对于论文、对于课题的一个基本的认知情况。我们在任何一个领域,无论做任何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从认知开始的,如果我们认知都达不到完全清晰、有条理的话,我们怎样去进行下一阶段?
现在有很多的研究生,他们直接跳过基本的认知阶段,就冲向创新阶段,就是说基本的认知还没有到位,就想着如何发表C刊,看到别人可以发表C刊,就问为什么他们自己的不能发表?造成这种情况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缺少了两个重要的进阶过程:一个就是认知阶段,一个是模仿阶段。
我们必须从刚开始的认识阶段一步一步走上来。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从选题、写作到发表,能够独自完成,实现一篇C刊发表的时候,可能就会发现我们第二篇论文,再去写作、再去发表的时候,会相对来说容易很多。为什么很多人的体会说第一篇C刊是最难的,就是这个原因。如果说第一篇C刊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出来的,就说明我们在认知阶段和模仿阶段已经完成,我们对整个的协作流程、投稿流程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所以下面再去写一篇文章,再去发一篇文章的时候,就会轻车熟路,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因为我们讲的主题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那么认知阶段包括的两个方面就是论文的基本构成和投稿的基本过程。
一篇成熟的论文,包括题目、摘要、序言,接着整个的大纲和论证过程,后面还有一个结论,然后还包括参考文献,这些是论文的基本构成。如果,我们一篇论文没有摘要或者没有参考文献,怎么去投?就把这篇文章投出去,别人一看,很明显我们就是一个学术小白,这肯定是不行的。
然后再进一步说,我们论文的基本构成能不能超脱出大众范围之内,就是我们这个论文拿出来之后,是不是明显看上去就是很大众的提出问题,问题的原因,问题的调查,问题的解决,当然这个逻辑是没有错的,但我们如果照着这个结构来去写作、想去发表,相对来说,可能就比较难,因为太大众化了。我们需要突破这个认知,去另谋途径,让自己的论文看上去更加创新,要有别于他人,这样我们的这篇文章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论文基本构成的每一个部分,我们尽量去让它创新,尽量去让它看起来和别人的不一样。当然,并不是说要搞得花里胡哨,一定要符合逻辑、符合规范、符合学科。我们可以从标题开始,从题目开始,从摘要开始,从序言开始,从研究方法开始,尽量去采取独特的研究方法,独特的表达方式,独特的材料来丰富我们整篇的论文。这个方面不过多展开来讲,因为现在可能我们对这个方面都会比较了解,那详细说一下投稿的基本过程。
对于投稿的基本认知,这可能也是大部分硕士生或者博士生想迫切了解到的,就是说我们的文章特别是投一个高质量的期刊,该怎样去投稿?
1.定向投稿
前提是如果我们已经完成了基本的论文写作,接着下一个过程就是投稿,在投稿之前,我们首先要有一个认知,是对什么认知?是对期刊的认知。我们写这篇论文,要发到哪个地方,我们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就是说在写文章的时候,心里就得有数,我们这篇文章能够投到哪个期刊的哪个栏目,或者能够投到某几个期刊的某几个栏目,这是最基本的判断,这就是定向投稿。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写的是社会思潮,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要投哪个期刊?C刊里面就是要投《思想教育研究》,因为它专门开辟了一个栏目就是社会思潮的栏目,前提就是我们对这个期刊及其栏目有一个最基本的认知。如果是论文写好了,但不知道投到哪个地方,说明对投稿的基本流程认知还不到位,可能有些人会怎样去写论文,他就为了期刊的某个栏目而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他是倒推过来的。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了期刊的需求,看到了栏目的发表需求,了解了它的风格,我们针对性地去写作、针对性地去投稿。再举一个例子,《思想理论教育》有一个栏目叫“网络思政”,每期都会出来两到三篇关于网络的,无论是大数据还是人工智能,还是网络文化,它会集中发表在这个栏目里。如果我们有研究网络的、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够与马理论相结合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我们就可以投到这个栏目上,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定向投稿。
我们文章写好之后要投哪个期刊,要有一个了解,第一次没有投中,接着修改完要换另外一个期刊,往下再投,你得有个基本的把握和了解,而不是盲目的随意就投到了几个期刊上,如果我们不太了解的话,可能会错失了机会。特别是关于马理论下面有很多关于“中国化”或者“中特”的,它有很多是结合着时代热点的,如果刚好赶上热点,我们被接受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一旦热点过去之后,期刊接受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这也是很多博士或者硕士容易忽视的。
2.甄别特点
再进一步讲稍微大众化一些,就是说可能期刊的栏目没有那么固定,怎样去做一个基本的甄别。就是我们这篇文章写好之后,要去了解能投到哪些期刊,可能说只针对某一个期刊,这样风险性太大,一旦这个期刊发表不了,下面怎么办?就比较麻烦。
我们要了解期刊的类型,栏目的设置,每一个期刊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栏目设置,还有期刊的风格偏好,每个期刊它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还有期刊的发表周期,可能现在大部分期刊的周期是月刊和双月刊,当然也有季刊,也有周刊,还有旬刊,这些相对来说要少一些。
要注意的一点是发表周期不仅指的是它单月刊还是双月刊,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这篇论文从投稿到期刊接收再到发表的周期,每个期刊的周期也都是不一样。
一般情况下,如果相对来说比较顺利的话,从我们把文章投出去,到期刊顺利接收再到见刊,它的周期一般情况下会在半年左右,这是一个比较均衡的时间。当然会有一些比较快的,刚才我们提到的《思想教育研究》可能两个月就可以见刊。这个是马理论学科里面相对见刊比较快的,但是大部分的期刊它的周期都会在半年到一年左右,这是一个稳定的时间。
针对于要结项的老师或者要毕业的博士或者是要申请博士的硕士,大家一定要把发表周期把握好。对博士来说,来年6月份毕业,什么时候开题,什么时候提交论文,这个时间要把握到位,论文写出来、投出去能不能见刊,学校能不能认定,都有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如果说对期刊它的发表周期不太了解,论文投出去之后,到毕业了还没有发出来,就很麻烦,这个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
博士我是三年毕业,在博二的时候投出去两篇文章,因为它这个周期太长了,达到了两年到三年,最后有一个期刊还好,它允许我换单位,就是说我博士毕业之后可以挂到新的单位,把这个单位换掉,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个好事。但是现在有很多期刊它不允许换单位。就是说宁愿给你撤稿也不会让你换单位,因为现在教育部有文件,专门提出成果不随人走,就是说你投稿的时候,写的单位是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它不会轻易换掉。
当然这是个别的,会有很多期刊的编辑和主编会比较通情达理,当然有一些按照文件的要求,按照政策的要求是不允许,那这篇文章是发还是不发?如果不发,相对来说就丧失了一个机会,对于期刊来说有可能会把你拉到黑名单里面,但是发了呢?因为牵扯到要毕业,而对新单位来说,它是不承认这个文章的,那发了也是浪费,所以说期刊的周期咱们要注意一下。
3.文章修改
我们的论文写完之后,第一次投出去,如果比较顺利的话,会有一个反馈的意见,当然也会有很多直接被接受了,就是不需要做修改了。这里我说的修改是大面积的修改,每个期刊都会让作者做稍微的修改,无论是格式还是参考文献,这可能是每个期刊最基本的要求。
我们的参考文献,我们的格式一定要符合期刊的要求,当然这些修改都不是什么有难度的,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我说的修改是针对着外审专家的意见的修改,如果比较幸运,这个期刊会反馈专家的意见,我们根据专家的意见去修改,一定要一一条去修改。因为期刊特别重视外审专家的意见,我们要按照专家的要求,逐条的修改,然后再反馈到期刊,期刊会把我们修改的文稿再次反馈到外审专家那里,他们会再做进一步的判定。
我有一篇文章可能修改了五六稿甚至七八稿,更过分的是有一个期刊送了八审,当然这是个别的。一般情况下,期刊的外审专家是两三个,两个的居多,但是也不排除有一种可能,期刊本身的主编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那只需要再送一个外审专家就可以了。特别是对于一些社科类的或者是高校类的,期刊没有自己专属的体制内的审稿人,就会把文章送到外审专家里面,还有一种可能它会让我们自己去找我们研究范围内的专家。
这个就是相对于我们所写的论文,它的领域比较小,就是期刊所认知的范围内,没有研究我们这个领域的。我碰到一个期刊,它反馈的意见就是说文章切入点很好,写得也很好,期刊也有需求,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期刊编辑不认识我所写的这个范围内相对权威的专家,他们让我自己去提供。
这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我们提供的专家可能会是我们所认识的人,我们可以把具体的联系方式发回到期刊,但这个期刊会不会用我们提供的权威专家来审我们自己的稿子,就不好说了。可能是用我们提供的专家去审栏目的另外一篇文章,然后把我们的文章送到另外一个栏目它提供的专家那里交叉着去审,我的那篇文章,给出外审反馈意见的老师我认识,我所谓的认识就是说我知道他是我们学科的一个专家,并没有说达到特别熟悉的地步。
然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说我们没有顺利得到外审专家的反馈,怎么办?就是说这篇文章投出去石沉大海,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修改,自己找人再去看我们的文章。再有,就是我们隔了一段时间,比如一两个月之后再去看,会发现我们的文章确实有问题,为什么当初我们没有看出来,而现在发现了?就是因为随着我们对这个题目、对这个研究领域关注越来越多,认知也在不断进步,再反过来看我们文章的时候就会有其他的看法,然后再去做修改。
不要说我们的文章投出去之后没有反应,就接着再投,最好的流程应该是如果我们这篇不中,我们要接着修改,之后再去投。我们要把握一个原则,不修改,不再投,一定要修改之后、完善之后再去投。想一下为什么所投期刊没有用我们的文章,可能是发现了我们的文章在某一些方面存在缺陷,这就需要我们再去把这篇文章返回来再去补充一些最新的资料,去修正一些最新的问题,再进行修改完善。
除了这种方式外,如果我们确实看不出来自己文章有什么问题,是可以拿着找其他人来给出建议的,比如我们的同门,导师或者是该专业领域内的同行,都可以。看他们能不能看出来最明显的问题,我们也要认真对待他们反馈的意见。无论是对于文章来说,还是对于课题来说,都可以按照这个流程去发表、去申报,然后修改之后,我们再去再次投稿,这就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这个过程,文章才能最终被接纳。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说我们实在是对于这篇文章的期待值没有那么高了,想换一个等级,刚开始可能想投C刊,但是怎么就发不出去,改了也发不出去,怎么办?可以降一个级别,我能不能选择投一个C扩。在我们基本认知的情况下,感觉确实没有发表C刊的可能性了,然后再去降一个级别。
如果我们感觉这篇文章确实不容易,找的切入点也比较好,也有问题意识,尽量还是要去再完善。因为C刊或者权威C刊,和C扩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实属无奈的情况下去选择降一个级别,不至于这篇文章浪费掉,当然也有可能我们发了C扩或者北核,然后,很幸运地被人大复印资料或者其他的地方转载了,它又把C扩返回到一个很高级别的文章上面来。还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即使不是C刊,我们发了一个C扩或者北核,对于我们下一步的研究会有一个支撑作用,对我们申报课题会有一个支撑作用,它不至于浪费掉。
对于硕士或者博士来说,如果C扩、北核发不了,可以去尝试各个地方的普通期刊,包括各个地方的高校的学报,党校的学报,那些期刊的质量还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这就是基本的认知阶段。
800万大学生都在用的免费论文查重平台
本文由PaperPP论文查重系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aperpp.com/news/76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