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人是怎样审论文的?

作者:PaperPP  发布时间:2021-06-03 17:04:51

审稿人的意见,往往左右着作者对论文的修改方向。因此,论文作者都想知道审稿人是怎么审稿的。多数作者对审稿人是抱有崇敬之情的。甚至很多作者将审稿人视为“专家”,幻想着把稿子发给编辑部后,就能收到十分专业的审稿意见。等到收到实际的审稿意见,不少作者又怨气冲天——审稿人提的什么意见啊!连基本的专业问题都不知道

上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的是论文作者对“审稿人”角色和职责的误解。论文作者要想站在审稿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论文,首先得了解什么是审稿人,他们是谁,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一. 审稿人的角色与职责

审稿人,就是审论文稿子的那些人。很多人把审稿人视为专家甚至大家,这是对审稿人最大的误解。实际上,能称得上专家、大家的审稿人只是少数,多数审稿人最多只能算“同行审稿”。一方面知名审稿人事务繁忙,即使接受审稿邀请,往往也只接档次较高的期刊审稿,这就导致了绝大数普通人写的论文,都是由不知名的普通审稿人审的;另一方面即使是知名审稿人,也不可能什么都懂,只是在某些领域算是“专家”。这种情况下,如果审稿人顶着“知名”的光环去审一些不熟悉领域的论文,也会出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状况。

但是,这并不是说“审稿人”可以胡乱审稿。客观地讲,审稿人的学科背景并不要求完全贴合论文作者的研究领域,而只是基于本学科的一般知识和基本原理去审视收到的论文,站在自己的角度对论文提出质疑和建议。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把审稿人理解为待审论文所研究的这个问题领域的专家,而应当懂得:审稿人只是以一种科学的质疑精神,指出论文中存在的思维逻辑漏洞,并据此给出对应的修改方向。

明白了审稿人的角色和职责,我们再来看审稿人到底是怎样站在自身角度审稿子的。

二. 审稿人怎么审稿

“站在自身角度审稿”并不是说审稿人可以自由发挥,想怎么审就怎么审。而是说,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所有称职的审稿人都对论文执行相似的评价标准,遵循大体一致的审稿规范。比较重要的审稿标准有如下几条:

1. 选题是否新颖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选题如果不成立,论文就可能白费功夫。论文选题的初步评估标准,是看研究主题、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比如,研究主题是否足够聚焦足够具体,研究问题是否真实存在,有没有自己的研究方法。

一般情况下,研究主题应当是一个6个字以内的学术概念。一个好的研究主题,应当是即使是普通人看了,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能在现实生活找到对应的目标物。研究问题是否真实存在,指的是研究问题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有客观的依据,比如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个真实现象、学界尚未解答的某个理论问题等。

除了研究主题足够具体、研究问题真实存在,一个好的选题还应当体现专业方法,也即不能只是通过读文献写论文。当然,有一些学科比如马克思主义学科,由于学科习惯的影响,不怎么使用专业方法。但从选题角度说,至少也应体现研究框架,让人能看出论文选题将如何展开。

2. 论文是否符合作者身份

论文写作与发表,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作者身份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作者的身份,具体是指论文作者的职称或单位。论文是否符合作者身份,说的就是自己是什么职称、什么单位,就应写什么样的论文,小人物不要模仿大人的写法。比如,一个在读硕士要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然是研究不了的。即使把论文写出来,到了审稿人那里也是通过不了的。

为什么强调论文写作要符合作者身份?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是小人物不具备大人物的学识和资源,驾驭不了大人物才能研究的那些问题。贸然模仿大人物的写法,只会适得其反。比如,有关国家政策的解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思想梳理,这类工作只能由权威作者去做,普通作者是做不了的,而且刊发此类稿件的期刊多采用向名家约稿的方式。小人物写了类似的论文去正常投稿,很可能石沉大海。

二是论文有没有价值,跟研究问题是不是高大上没有直接关系。小人物学识一般、资源一般,更适合研究那些社会上司空见惯的现象或问题。大人物研究世界大事、纵论国际形势,当然有价值。与此同时,小人物能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用论文写清楚,也是有价值的,而且是十分值得提倡的写作方式。换句话说,大人物无暇顾及这些看上去有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但这些问题又十分接地气,贴近社会现实,是可以研究和写作的。而且,相比大人物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生活气息更强,更有趣味。因此,小人物避开大人物才能写的大问题,也就避开了与大牛作者的正面交锋。双方不再争夺相同的版面,普通作者发表论文的成功率也会相应提高。

审稿人是怎样审论文的?

3. 逻辑是否严谨

学术论文之所以叫学术论文,而不叫一般的议论文,很大原因就是论文写作要求严谨,注重逻辑的严密性。有逻辑漏洞的论文,到了审稿人那里是很难通过的。

论文写作常见的逻辑问题,有如下几个:

(1)前后脱节,直接倒推

比如,很多人写期刊论文喜欢在正文第一部分介绍概念内涵、重要性、意义等信息,写完这一部分,然后在后一部分开始写对策。这就是前后脱节。也就是说,第一部分写的这些概念内涵、重要性、意义等,跟后面写的对策是什么关系?这些对策是根据前面的什么而推导出的?按照一般的理解,提出对策之前,应当先针对特定的问题展开分析,然后才能提出对策。前面如果写的是概念内涵、重要性、意义,那么,后文是不可能得出对策的,因此说前后脱节。

直接倒推,一般多见于前言部分。很多人在前言部分为了推导出自己的研究问题,习惯写“某某研究极少/文献较少,所以本文要研究某某问题”。这就是倒推而且这样写出来的文献批评,也与前面的文献梳理脱节。换句话说,文献多少跟研究问题的创新性没有直接关系。如果以文献少作为自己的立题依据,那么,审稿人就有理由质疑:为什么别人不研究而你要研究的这个问题,是有研究必要的?

(2)只知道罗列事实,而缺少分析论证

前面提到,学术论文要有分析论证,平铺直叙没有论证、只知道罗列事实,这样写出来的不是论文,而是记叙文。有一些学科比如体育和教育学,一些作者倾向于研究国外颁布的某个官方文件,试图通过介绍该文件的制定和颁布,从而得出对我国的启示。初衷是好的,也有研究价值。但是很多人写着写着,就变成了对官方文件文本内容的罗列。

比如文件中提到了几条,自己就罗列几条,而完全不考虑这个文件是基于什么社会现实而颁布的,文件中的举措是怎么制定出的、制定过程如何,该国走了哪些弯路,获得了什么经验教训等。缺少了这些内容,此类文章就只不过是对国外文件的复述,没有分析论证,也就谈不上学术性。当然,上述情况有时候是因为作者疏忽,忽视了找更多文献作为论据,有时候是因为作者心存侥幸,企图蒙混过关。但不管怎样,这样写论文都是不严谨的。

(3)因果颠倒,循环论证

这类逻辑问题比较好理解,但很多作者经常出现此类失误。分不清谁是因、谁是果,甚至陷入因果循环论证。比如,有人得知很多英年早逝的人生前喜欢吃辣椒,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去论证“吃辣椒不利于长寿”,这就颠倒因果了。实际上,喜欢吃辣椒的人往往脾气火爆,情绪起伏大,喜欢大吃大喝,不良的生活习惯才是其英年早逝的主因,而不是因为吃辣椒。

4. 形式是否规范

论文是有形式规范的,形式规不规范,审稿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比如,论文是不是包含了标题、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等几部分。标题是不是有明确的研究问题,是不是体现了研究方法或研究框架。摘要部分是不是把研究问题界定清楚了,研究发现、研究结论等交代了没有。关键词部分,是不是体现了主题性关键词、过程性关键词、结果性关键词。前言部分,是不是使用了引用,是否有文献综述,是否把研究问题、研究思路等都写全了。

正文部分,如果是问题型论文,是不是体现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个人观点”的框架结构,每一部分是否分条并使用了小标题,各部分篇幅是否大致相当;如果是定量论文,是否是按文献综述(研究假设)、研究设计、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几部分写的。结语部分,是否给出了具体的研究结论,如果是定性论文,是否在现有观点基础上做出了推论;如果是定量论文,是否把文献比较、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等写上了等等。

以上就是审稿人的角色、职责,以及审稿人是如何审稿的。论文作者要想站在审稿人的角度上审视自己的论文,就应当对审稿人的角色、职责有合理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从选题、作者身份、逻辑、形式等几方面对自己的论文做出检视。了解更多论文常识及论文查重技巧,可以关注paperpp论文查重!

800万大学生都在用的免费论文查重平台

本文由PaperPP论文查重系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aperpp.com/news/7153 .html

>>>论文查重报告演示
>>>免费查重试用
PaperPP在线客服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