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科选题的评价标准各有差异、各不相同,但是在题目上,它们仍有一些共同遵循的标准,这个标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字:小、清、新。如果说我们做到了小清新,那这个题目应该就是合适的。
在选题的时候,一定不要去选太大、太笼统、太空泛的题目,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很难深入,把握不住也就做不出一定的深度。
怎么样让这个题目“小”,我们总结归纳叫做关键词法。几乎每年都要被学生问,以下是我与学生的真实对话。
生:老师,我要写什么?
师:你对什么感兴?
生:我对目的地感兴趣。
师:目的地大了,你对目的地的什么最感兴趣?你给我几个关键词。
生:我对目的地形象感兴趣。
师:你对目的地形象的什么感兴趣?
生:现在有些目的地都被妖魔化了。
师:你现在给了我两个关键词了,一个目的地形象,一个妖魔化。那你觉得是什么导致了目的地形象的妖魔化?
生:目的地形象被妖魔化,其实我觉得和媒体有关系。
师:那好,到目前为止,已经给了我三个关键词了,你可以尝试着把他们组合在一起,来想一个题目。
生:我可不可以这样写——《媒体是罪魁?目的地形象妖魔化的原因探究》。
师:我觉得这个还是挺靠谱的,但有一个相关的变量叫做污名化,比妖魔化这个词更好,它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是学术语言,可以换一下。
所以最后学生的题目就变成了《媒体是罪魁?目的地形象污名化的原因探究》,这就是关键词法。当我们对某个事物主体感兴趣的时候,可以不断地给出关键词,然后把四、五个关键词融合在一起,再去考虑的时候,有可能就会让我们的选题实现“小”。
所谓的“清”,也就是说我们选题的题目要清楚,不冗长。一般来说,如果选题的题目超过20个字,就需要进行精简了。
另外,我们的题目要没有歧义,要文从字顺。拿“目的地形象”这个选题来说,有学生给了我这样的题目——《小雪的一米阳光》,这个题目好不好?这个题目一看就很小资,但是我们进行的是学术写作,它和写散文、写杂文是不一样的,在学术写作中要用学术的语言,所以这样的题目是不适合的。还有一个学生写了这样的一个题目——《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众旅游兴起伴随而来的传媒业垄断的出现及长时间持续的原因探究》,如果我们仅从清晰与否来看的话,是可以的,但是句子实在是太长了,这也不是一个好的题目。
“新”是指我们研究的选题,它是不是在研究问题、研究视角上有新意,是不是有可能得出比较新的研究假设、研究发现、研究观点。
至于怎样做到新,我们在前边已经提了很多了,在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了。一般离不开我们对文献的阅读,对文献的整理。我们在说一个“新”的时候,肯定要说别人的“旧”,所以我们要非常清晰地界定出自己的研究和他人的研究的边界在哪里。我们做了哪些别人没有做的,而这才是我们的“新”。当然所谓的“新”和“旧”,它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就更提醒我们一定要说清楚别人“旧”在哪里,我自己“新”在哪里。
经常有学生说,“老师,我才选的题目,查了一下Cnki(中国知网),我发现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研究了,我可不可以把他们的观点总结一下?”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我跟他说最好不要这样做,如果这样做的话,很容易从刚开始就把学生引上一个歧途。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创新,他就会为后来的研究做一个暗示——可以没有自己的新东西,可以总结一下别人的东西。当然,在对“新”的要求上,博士、硕士、本科生又各有不同,但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要多鼓励他们想点新的东西出来,这些“新”是别人没有想到的。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多激励、引导他们,总是能够发现一些“新”东西的。
以上就是在确定合适的研究方向之后,我们如何确定一个符合“小、清、新”标准的题目。下一次分享,再就当前跨学科选题这样的大环境,寻找一些与我们的研究相契合的东西。
800万大学生都在用的免费论文查重平台
本文由PaperPP论文查重系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aperpp.com/industry/74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