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其他学生的课程还有各种方式来补救的话,那么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恐怕是最受疫情影响的,因为他们马上将在这个夏天走出校园,无论是走向社会,还是走进另一个学府。但是不必紧张,因为如果处理及时,疫情对于毕业论文的影响不全是坏的,甚至,如能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或许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月9号就有两位同学把毕业论文初稿交给我。后面陆陆续续交来初稿,到今天已有七位同学的毕业论文初稿我已批阅完成。还没交的同学,麻烦要加把劲儿,但也不能滥竽充数。批阅完后,最大的感受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从标点符号改起”,内心是有点小失望的。但既然写个小总结,就不能带点小情绪,所以还是平复下心情,就事论事地写出来,以期对学生有所补益吧。至于格式,是学校统一的,就不说了。
先说说最基本的字词和标点符号。这算是中文系学生的基本功了,否则我们怎么敢说自己是学中文的呢?但目前为止,我的七本初稿中,错别字较少的两本不到。我在想,是不是要把连这都不合格的学生逐出中文专业呢?大概也不必,因为大多数并不是他们本质上真不懂,而是习惯使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的文章偶尔也会有错别字,所以搞错字词、标点符号很正常。也正是如此,所以要引起特别重视,要养成初稿完成后自己读两遍的习惯,第一遍是电脑上初稿完成后,自己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看一遍,修改一遍。第二遍是过一天,交给老师之前,自己再从头到尾阅读一遍要交给老师的初稿,并把发现的错误改正过来。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你在阅读的时候其实是进一步梳理自己的思路,有助于你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有个全局的把握,后面修改起来也能轻松一些。第二,你把基本错误改得越多,老师在批阅的时候才能越多地指出论文中的深层问题,如果错别字和错误的标点符号到处都是,老师就不得不浪费大量精力给你标出,而指出深层问题的精力就少了。基本错误,你完全可以改过来,而深层问题是需要老师指点的,结果呢,改来改去,你都是在改基本错误,那多可惜。
有同学可能会说,深层问题指出来,我也改不动,还不如改改基本错误。那也没问题,如果答辩的时候通不过,那时候再来后悔也还来得及,毕竟年轻嘛,有的是时间(这是揶揄,希望大家不要有这样的心态,也别让老师真的这么做,老师当然是爱护学生,但如果不得不通过严厉的方式来达到爱护的目的,那其实老师和学生都输了,但有时候遇到过分的学生,也不得不如此,毕竟如果爱,请深爱,而爱之深责之切,不能因为少数人的侥幸,而破坏良好的风气和公平的氛围)。
字词、标点符号之外,有的同学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字句不通顺。这个问题我本来想放在字词、标点符号错误那一类中的,但考虑到字词、标点符号有可能是疏忽所致,而字句不通很有可能是理解不到位所致,所以还是分开来说。不排除有些同学的字句不通跟字词标点符号错误一样,是心知其然而操作失误,但更多的还是主观上有不足。最有代表性的是因为自己没有想清楚,所以字句表达也就不清不楚了。我记得以前还有同学,字句表达不通顺是故意追求的结果,目的是在检测重复率的时候能少一点,这真是舍本逐末。
字句不通还会导致另一个结果,就是一篇论文写来写去,就那么几个小观点,它们一会儿出现在这里,一会儿出现在那里,哪里需要在哪里,而互相之间又没有太充分的逻辑关系,更别说一层深一层的论述效果了,于是读完全文,就一个感觉,瞎扯。甚至那几个小观点,可能还是从别的地方“借鉴”来的。
写到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字句甚至段落的通畅,实际上跟你平时的学习和对毕业论文的真实把握息息相关。但对于毕业生而言,要补课为时已晚(如果有还没毕业的学生看到这里,我给出不同的两点建议,第一是希望你平时要打好基础,把专业课学好,有较为深入的文本分析能力和古汉语阅读能力,如果做不到,那么第二个建议是毕业论文就不要选古代文学方向的了),那怎么办呢?
第一还是主要靠自己,如果思路畅通不起来,一定要仔细阅读材料,阅读参考书甚至老师给的参考论文范本,实在不行,那就走第二条路,及时向同学请教,向老师求教。但切记一点,向别人请教并不意味着别人帮你改,还是需要你领会之后逐字逐句修改。为什么要这样呢?难道老师大笔一挥,不就轻松搞定了吗,为什么要这么复杂?原因很简单,这是你在大学期间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查漏补缺和学习了,如果你没有把握好这次机会,也许一辈子也就定型了,等到以后工作了,这些不足会以各种方式和面目出现,到时候还有同学和老师替你解围吗?
最后就是深层次的论述问题。其实在我看来,几本论文中真正遇到这个困扰的不到一半,因为它起码说明你已经克服了前面的问题,而且,也起码说明你的毕业论文有点新意,所以好不容易走到这里的同学,一定要咬紧牙关,这是打通你任督二脉的关节点。你品,你细品,这里面有一丝得意有没有?当然要得意,因为你之所以会出现论述问题,起码说明论文主体是你写的呀!这当然很可悲,毕业论文不就该是自己写的吗?但事实上大多数都是东拼西凑起来的,别说学生了,有些学者也是如此,这不是个人能够改变的。
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他们交上来的论文,或是结构上不平衡,或是写成随笔而缺少描述甚至论述,乍一看让老师很头疼,细品之下才发现这孩子真有一些想法,可惜他们还没找到合适的方式把它们论证出来。面对这样的难题,更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两点:第一,从观点提炼的角度进一步思考、提纯,慢慢使你的论点更简洁更明晰。第二,不断地写出你的思考过程,然后一步一步地反复修改,直到眼前的字句段落和结构能够较好地表达出你的论点来,这是没有止境的,但只要一步好过一步,那就是最大的进步。
我记得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是周老师指导的(转眼是十年前了,但见长江送流水啊),那时候还在西溪校区(如今人文学院好像都搬到紫金港校区了,周老师也有新的办公室,不过他自己似乎还是喜欢老办公室),我每次去找周老师,他都会指出很多问题,我改了不下十来遍,直到答辩前夕,终于算是定稿了。我当时不太理解,但我有个较好的习惯,就是对于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不是一开始就反感,而是努力试图去理解,今天我自己做老师了,才稍微品出味道来。如果不是周老师那么严厉且用心地指导,我的毕业论文怎么会获得优秀呢?我又不比其他同学聪明,都是在老师打磨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而已。
写到最后,可能有人会以为我骄傲了,但实际上我是动容了。我不仅为周老师的悉心指导而动容,也颇为自己能理解他的严厉而动容。我也有个卑微的心愿,希望毕业生也能理解老师的严厉,是真的为你好。但我知道那要很久以后才有可能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想起人生中诸多遗憾,才会真的达成理解,然而,我还是希望,就算当下无法理解,也请起码像那个学生时期的我一样,试图理解一下,并义无反顾地用心修改下去。
推荐阅读:《论文写作去哪里找文献资料》
800万大学生都在用的免费论文查重平台
本文由PaperPP论文查重系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aperpp.com/industry/2257 .html